math  

為何推理能力明顯不足?

  近年來,許多學校對孩子的數學能力,似乎產生了一股焦慮,紛紛在校內打出了「搶救數學」的口號,例如,某國中在它的網頁上就這麼寫著它的搶救措施之一:超前學校進度,提早使學生熟練各項基本工具〈如各方程式解法、畢氏定理等〉,使解題過程更為流暢。

  而許多家長搶救孩子的方式,不外乎就是讓他下了課後,一補再補。但數學能力真的可以簡化到熟練公式和補習與否的層次上嗎?對此,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洪萬生提醒家長與老師:「數學好或不好」,己經逐漸在被新的定義所取代中,大人要焦慮孩子沒有「數學頭腦」之前,恐怕也要先冷靜思考—現在,到底什麼叫做「數學頭腦」?

  「過去,我們花了很多時間,在幫孩子做技術上的熟練,而常忽略了數學裡很重要的一些能力,像是:推理。」洪萬生指出,在二○○六年,聯合報報導美國國小數學能力檢測在台灣測驗的結果,發現我國小六、國一學生整體成績偏低,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差,甚至優於美國學生,但理解推理能力明顯不足,遇到幾何圖形或需要理解、轉折的題目,就考不好。

  「因為,要將推理能力做成考試題目是比較難的。」洪萬生說,過去的考試,偏重於精確而快速的計算解題,但,現在的基測,已開始將精熟計算的題目減少,推理的題目增加,過去強調死背、重覆計算等傳統教學,恐怕已不能夠全然面對現在的基測。


如何真正教學生「做」數學

  洪萬生表示,數學的世界其實很多元也很純粹。「它其實是在教孩子,當你面對一個非常紛亂無常的表象時,怎麼去找到其中的秩序,所以我常說,我們不只是教學生如何『做』數學,不只是教know-how,還是更進一步教他去思考這是怎麼來的,他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到數學。」他強調,這其中老師的責任重大,因為「在功利與機械式的教學活動裡,學生是不太容易體會到的。」

  許多人在升上了國中、高中後,發現要背的公式愈來愈多,在記不起來的情況下,就以為自己數學變差了。但洪萬生認為,這問題應該是從學數學初始就開始醞釀,關鍵在於:「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學?學習有一種需求感,是老師要去營造的,你怎麼讓學生覺得,理解這件事是有趣且重要的?老師要懂得賦予數學知識的意義與價值。當孩子一體會到,再怎麼辛苦他也會想學。」

 

想一想,為何數學值得學?

  因此,換更多元的角度重新思考,我們一直擁抱的「數學能力」,洪萬生表示,「數學能力和許多能力是平行的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能力。現在許多的孩子,看不懂題目,也不懂得表達其中的疑惑與道理,補習班會教孩子一些小技巧,像是看到一些關鍵字做什麼計算的反應,但這是一種技術,對他的理解能力並沒有幫助。」

  洪萬生說,在媒體炒作、及全球競爭的前提下,大人開始對孩子有了很多擔心,然而真的想要幫助孩子,大人應該同理孩子的學習狀況,回到教育的本質去想一件事:「我們大部份的人,在學習過程中,都像是受過長期的訓練,看到什麼題目就要有什麼反應,但是,大人似乎從來不去關心一個問題:『當考試不存在時,學生還想不想讀書?我們有沒有辦法讓孩子感受到,我們現在教他的不見得會考,而他還是覺得這值得學呢?』」

(原文刊載於《人本教育札記》222期《到底什麼是「數學能力」?》專題)

 

想更了解【鄭博文國際教育】的課程,請上
官方網站:http://www.bornwin.com.tw/
官方臉書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ietw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鄭博文國際教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